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13338605434     13338605434

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际交流 > 友好学校

z6尊龙凯时专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提高话语优势、打造品牌优势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2-06 23:22

  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关于“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指示精神,日前,“习文化思想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他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与走向,总结影响不同地区现代化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指出国内先富带动后富、先期实现现代化地区带动未实现现代化地区发展的战略安排和步骤,可以借鉴、运用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帮助世界欠发达地区早日脱贫,实现现代化。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原院长、中非纺织服装论坛组委会主席邱夷平介绍了自2015年开始在东华大学和非洲莫伊大学轮流举办的“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国际论坛”的历程,为加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有益经验和方案借鉴。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分享了参加“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国际论坛”的经历和感受,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肩负起提高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力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担当,要积极将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广泛传播到世界,以西方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能接受的方式让中国理论、中华文化飞入世界百姓家。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以“理论创新‘两个结合’中的前提性问题思考”为主题,提出并解答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问题z6尊龙凯时,强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和现代性。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学琴教授在题为“数读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国价值观念传播高地”的发言中,从学术和文化艺术对外传播、搭建对外传播平台和依托国际汉语传播中国价值等三个方面入手,用具体数据清晰阐释了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方案。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为主题,强调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话语优势、打造品牌优势。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提升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力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主题,从文化现代化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背后是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广泛的国际价值。我们应当在国际交流中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理论,传播好当代中华文化。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拉美国家的重要影响为例,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释放了强大的正能量,为拉美国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z6尊龙凯时,将带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淑娟教授指出,文化贸易对于推进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在文化国际传播中,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在文化舆论领域的话语权。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教授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强调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底色z6尊龙凯时,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段鑫星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人民对当代先进文化的选择与认同,也体现在这一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文化贡献与文化认可度息息相关,要加强世界文化交流,在开放包容中涵养中华文化。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桂芳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会岩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学院宋欣阳研究员分别从习的文明观、新技术新应用背景下的文化国际传播力、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思政价值等角度作了发言。东华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赵明炜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傅勤慧教授结合高校实践,就如何做好国际文化传播交流了经验和做法。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作会议总结。她们表示,本次会议的研究主题富含时代性与现实性,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使研讨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

  本次会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实现民族精神自立自强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组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