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13338605434     13338605434

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际交流 > 友好学校

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国际交流十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1-23 21:34

  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档案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与外国同行交流。走出去参观、办展、查档、学习,不仅仅开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借鉴、取经,用以提高我们的工作。同样,也有许多外国同行来中国参观访问,了解中国档案管理的经验。特别是中国成功举办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后,这种交往越来越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一年一度的国际档案会议和四年一届的ICA大会更是各国交流的好机会。今年9,8,来自全世界的档案工作者汇集到挪威奥斯陆对“信任”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同行们就信息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所带来的挑战进行了集中交流。不管他或她说汉语、英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还是其他语言,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要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可用。中国呼吁,为了数字档案的保存,不仅从档案工作自身去考虑,而且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这一更宽的角度、更大的视野、更高的使命去考虑。美国人说他们用ERA即数字档案馆来保存日益庞大的电子档案并提供利用,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局积极参与“电子俄罗斯”项目的实施,以使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具有同等效力。各国档案工作者把自己对电子档案管理的见解、做法拿来与同行们分享。

  如果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档案会议,你会发现很多来过中国的熟面孔老外,你还会惊奇地听到他们当中有人能说谢谢这两个中文字,在奥斯陆,一位参会的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的档案馆馆长能说比较流利的汉语,一问他说是自学的。老外对来自中国的经验也越来越感兴趣,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档案事务,为维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交流的增多,这种参与度也随之提高。

  提高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高全党以及每一个干部执政能力的需要,是确保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需要,也是中国在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日益紧密地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国境线之内,而是日益广泛地体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需要更多地通过这种联系来谋取和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发展,在继续立足于自身力量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地利用国际的市场和资源,需要有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主动地、积极地与时展的趋势和特点相适应。

  不同时期的领导干部,在不同的任务和环境下工作,其素质要求有基本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一面,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的建设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多数领导干部不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所以,不可能从整体上提出国际化素质的要求。但经过将近30年改革开放之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上与外部世界有了愈益紧密的联系。因而,国际化方面的素质也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一是认识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审时度势,把握大局,需要有国际化素质。二是领导干部的许多工作本身已经具有国际化的特点,所以必然需要国际化的素质。三是各个部门和地区越来越多地举办大型的国际活动,更需要干部队伍普遍具有良好的国际化素质。

  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我们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就必须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与国际社会进行交往和联系,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打交道的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与国际社会打交道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落实到素质上,就要明确提出提高领导干部国际化素质的要求。

  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总的来说,就是既要具有与国际社会和人士打交道的知识、能力、修养、水平,能够有效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能够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展示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对外交往,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争取中国的国家利益,推进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论处在什么场合和复杂的情况下,都要能够时时处处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始终把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决不能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而损害甚至出卖国家的利益。在对外交往中,有时不可能像国内事务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督,这就更需要有“慎独”的精神,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警惕任何的违规和侥幸心理,防止一切不良现象的发生。

  要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内政问题和政策首先要熟悉,这是对外交往的基础,也是向外部世界介绍中国的前提。同时,还要掌握我国对外战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比如说,我们强调,中国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外交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赖以遵循的基础和准则。领导干部在具体的对外交往中,都要能够自觉地体现和贯彻这些精神。

  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是我们科学地制定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单极与多极的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的动力。我们面对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全党包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包括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所以,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培养和锻炼世界眼光,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善于观察世界发展的大势,善于捕捉对我发展有利的机遇,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善于开拓国际的资源和市场。能够把握国际形势的趋势和特点,也就能够掌握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了。

  领导干部在各级岗位上参与治国理政,就要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未必都要很精,但一定要通。参与和涉及对外事务,专业性更强。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就不能正确地掌握与之交往的分寸和策略。不了解对方国家社会风土人情方面的基本常识,就可能闹出许多不应有的笑话来。不了解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规则和惯例,就很容易陷于被动的地位,使国家利益和声誉受到极大的损害。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我们的领导干部在这方面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高。凡是对外交往所需要的知识,都要掌握一些,有的还需要精一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包括: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国家机构、外交、军事、科技、教育等基本常识;国际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来龙去脉、政治倾向、职能任务、基本规则、与中国的关系等基本知识;直接交流和办理的涉外事务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双方的利害关系以及双方的立场和态度,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动向、趋势,等等。所掌握的这类知识越多、越精,办理涉外事务的能力就越强,主动性就越高。

  第四,要有对外交往的能力和修养,善于处理复杂的涉外事务,能够体现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

  知识是国际交往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对这些知识综合运用的才干和水平。领导干部在国际交往中应该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发现动向、趋势、机会、资源,捕捉对方的立场态度和心理状况;应该有清醒的判断能力,能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把握机遇,分析利害得失,及时果断地作出决策;应该有广泛的交往能力,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物打交道,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和场合,建立起较多的联系通道,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多边合作;应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以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理解对方的主张和症结,从中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以恰当的方式获得对方的支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能够赢得比较多的朋友;应该有熟练的谈判能力,掌握谈判的方式、程序和技巧,运用合理正当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谋取国家的利益,同时又保持双赢的格局。除此之外,领导干部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懂得国际社会的礼仪习俗,举止优雅,体现出一种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和风度。每个领导干部虽然都只是一个个体,但如果都能有这样的能力和修养,不仅能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能够更好地树立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选拔任用和培养各级干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部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领导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飞速前进的时代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因此,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会明确把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作为需要提高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应该及时地把提高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摆上一个重要的地位。

  第一,把国际化素质适当地纳入使用和培养干部的视野,对干部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某些类型和岗位的干部,还应该作为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用人,是一定的价值观的体现。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用人,对干部队伍的建设起着导向的作用,对干部队伍的素质也起着导向的作用。如果把国际化素质纳入考察和选拔任用干部的条件和标准,必将对干部国际化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问题在于,现在有没有必要,以及有没有条件把国际化素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条件?这要具体分析。客观地说,目前对每一个干部,都把国际化素质作为必备的条件和标准,还没有到这个阶段和时候。毕竟我们国家的多数干部,目前还不直接从事进入国际舞台的工作。而且其素质还有相当距离,尚不具备条件作为必备的任用标准。所以,不能脱离实际,操之过急。暂时并不需要把它作为考核干部的标准。但是,如果作为对干部的希望,适时适当地提出来,要求干部注意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还是需要的。对与国际事务有关的部门和领域以及某些国际化城市,如北京的相当一部分干部,则应该更多地强调这方面的要求。对于某些特殊的岗位,还可以明确把国际化素质作为选拔任用的一个标准,以此来进行考核和取舍。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强调,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就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也就会越来越有所提高。北京和上海,已经有相对较好的基础,为了迎接奥运会和世博会,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强调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逐步把国际化素质作为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规划,适当安排,由点到面,逐步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干部队伍培训的内容,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和丰富。从国际化素质来说,虽然还没有使用这样的概念,但已经提出基本的要求。如,2000年6月,《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主要包含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几个方面内容的党校教学新布局。要抓好对“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党中央所举办的历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学习研讨的内容,已经包括国际形势、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的专题。各级党校、干部学校、行政学院等,都已逐步加强了国际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各级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已陆续选派领导干部到国外培训进修。有的高校已与国外院校合作,共同对有关干部进行国际化的培训。所有这些,都已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可以更加明确地把提高干部的国际化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做出更加长远和普遍的规划和安排。有关的部门和地区,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做出专项性的安排,集中进行某些专题性的培训。在今后的干部培训中,应该逐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既要有拓展眼光的知识性的学习,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技能培训。包括礼仪知识,都可以专门进行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又要与世界接轨。有关部门应及时编写适当的教材,培养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师资力量。

  第三,领导干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加强国际化素质的学习和锻炼,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素质。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世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即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表现为管理理念国际化,学生、师资来源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等。

  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须从国际的、全球的视角下审视。同志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志在纪念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些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大学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更新思想,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建立国际化的教育目标,要克服闭关自守的地域观念,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市场办学;树立教育市场的观念,学会经营,善于利用学校的资源、资金和成果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在社会和市场中运作,积极在国际环境中开拓办学市场。大学应用市场的观念、机制与方法,努力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的份额。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人才的流动,大学从国际范围内选择教师的机会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拥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以及掌握世界科学知识的国际人才。大学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采取积极的“引智”工作,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以保证师资的国际化。目前,香港各大学的外籍教师已愈40%。香港大学2002年校内教师中,56%为本地学者,44%为境外人才。中文大学外籍教师也超过30%。香港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中,35%是从外国留学返回的香港人,25%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内地人,12%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台湾人。③

  再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在纽约和伦敦设立教师招聘办事处,派专人到欧美、日本、澳洲等地名牌大学物色人才,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而美国更是以其强大的政治影响、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了大批国外优秀的专家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都要接受数千名外国学者的访问,威斯康星大学一年要聘用600名外籍教师。④

  教育的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课程是重要的载体。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国际事务、掌握学科前沿的国际型人才,课程国际化建设应采用双语教学、选用英语原版教材、设立语言中心等机构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在已有专业中,按国际化的需要开设涉外的国际课程,如国际关系、比较政治、比较经济体制、国际法、西方文化、外国文学、外语等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培养学生对外国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的认识,培养学生国际文化认同、国际意识,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

  过去,高度的异质性是欧洲高等教育的特点。各国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机构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评估手段和过程各不相同,极大影响了学位的透明度和流动性。随着苏格拉底计划的实施,欧洲国家间的学生、教师等人员流动逐渐增多,但不同的学位制度、教育体系妨碍了这种流动。此外,统一的欧洲劳动力大市场也要求各国协调高等教育体制,建立共同的质量保证标准,对学位、学历进行衡量,促进学生就业。为此,欧洲联合推行博洛尼亚进程,其宗旨是实现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相互协调一致或者趋同,通过建立共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度,实现学分、学历和学位的相互承认,实现学生、教师的自由流动,充分利用各国的教育资源,最终增强欧洲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但是,大学自治和多样化的基本原则仍然得到充分尊重。⑤

  再如日本,成立于1941年的亚洲大学制定“亚洲大学美国项目”,允许日本学生到美国华盛顿、俄勒冈、蒙大拿的5所州立大学学习1学期,并承认所获学分。1991年约有700名学生参加了这一教学计划,参加人数占亚洲大学注册人数的40%。东京国际大学与美国威特米特大学合办的美国东京大学每年可接受130多名本校学生到上述学校学习,同时也接受合作方的学生以及来自他国的学生。⑥

  大学之间国际交流使学期制度、学分制度、学位制度、学衔制度将趋于统一。学生可以在两国以上的有关院校流动,互相承认所修学分,并可得到对方学校的学位证书。目前国内大学这种现象还不多,大学应该参照相应的法律和公约尽快建立起学位等值制度。

  人员自由流动和科学知识共享被看成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则。⑦大学中人员的国际流动包含大学生的国际流动、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国际流动。

  大学生国际流动,即:接收外国留学生或派遣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学生国际流动既是展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中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世界留学生的人数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明显的表现。据世界留学生组织调查统计,21世纪初期,有150万学生在他国学习。如今,大学生国际流动已从无组织的或自发的行为进入到依托各种项目的有组织的形式。

  大规模的学生留学国外,不仅有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有利于扩展课程的国际广度,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大量吸收外国留学生到本国学习,以及本国的学生到国外去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本校学生总数的13.4%,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约为29%。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去学习,为推动本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外国的教育市场、留学生政策,对于中国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留学生是跨越国界的知识“携带者”,是全球性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全球思想交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国的高等院校应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现实,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才;一方面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进一步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积极发展国际教育产业。坚持留

  学生的派遣和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输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教师和管理干部的素质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学人员国际流动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的国际流动。为此,大学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教师和管理干部充分流动起来,学习和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做法上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加强引智工作,让我国高校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获取最新信息与成果,开展各种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大学建立姊妹校际关系,互派学生、学者,互邀学者讲学,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图书、资料、教材和出版物,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这样教师队伍可趋于国际化,也可推进教育思想观念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和教学国际化。

  国际合作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及援助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改革性文件》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在上述领域中发掘合作项目,实现国际合作的广泛性、纵深性与交互性发展。

  国际教育资源互补。充分利用本国和他国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优势,在办学上联合打造强势专业。如:联邦德国的大学80年代以来和外国的大学共同建立起了许多一体化专业。一体化专业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学校共同规划的,有关学校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而且毕业证书也得到相互承认,或者颁发双重证书,这种做法“在国际合作方面找到了新途径”。

  人才的国际流动。鼓励并资助学生与教师的流动,并通过此举推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如:欧共体在1986年和1987年则分别建立了COMETT计划和ERASMUS计划,前一个计划是资助大学和企业间学生和人员的跨国交流,即资助大学生或毕业生在国外企业进行数月的实习;后一个计划是资助大学间的跨国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建立一种具有共同专业设置的欧洲大学网。

  举办国际会议。高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提高大学的学术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推动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兴起了跨国办学热潮。如英国著名的开放大学相继在欧洲一些国家开设分校。1987年法国、英国、美国三国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工商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日本已在美国建立了好几所大学分校,为培养日本的跨国人才服务。美国州立院校联合会敦促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指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的教育观念。我国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各种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开办了一批中外合作的学校,有人称之为“不出国门的留学”。

  ①陈学飞,雷静.国际化――9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19―26.

  ②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③何斌.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19.

  ④谌莉,刘小红.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05,(1)25―27.

  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国际间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教育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文化事务交流与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在传统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力位置,也是非常活跃的部分,具有长期稳定性。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对外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整的立法体系,并建立了专业的机构,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教育的发展,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以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密切,国际教育交流加强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使教育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成为国际文化关系的长期组成部分,构建起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第二,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按一定规范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国际教育交流具有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当一个国家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后,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国家形成有一定的基本价值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可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第四,教育具有受众主体年轻化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年轻的一代来进行的教育,因此要怀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进行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要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民众的了解,建立互信的交流氛围,各国要加强关注和重视,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国际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留学生中虽有较大部分是学生自费出国深造,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公派留学生,由政府出资出国深造。我国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在资格审查方面和出国留学条件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如教育代表团互访、合作办学等,但我国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管理有较多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利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高效、快速的发展。

  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现了很多留学生不回国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海归”变成了“海待”,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流失和人才闲置。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政府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由于政府实施不是国际教育交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双边条约;二是文化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三是要建立双边条约教育合作的原则规定;四是多边条约,国际教育组织和其他多边教育合作协议,并在政府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教学的全球或区域会议,自然也有官方合作的特点。政府和国际教育交流的国际法律效力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符合整体利益。

  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不同,民间教育交流是在政府教育交流协议的框架下,由民间机构从事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民间国际教育交流较政府间的教育交流而言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多样化。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技与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教育大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1]周南照.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3(04).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窗口,不能再仅仅凭借自身资源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立足本土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关注国际信息发展新趋势将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空间。总的来看,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信息交流,加强与国外文化的链接,将成为中国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原版外文文献的成本比较高,导致高图书馆外文文献馆藏缺乏,一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国际交流合作,既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又可以引进外文文献,为用户获得外文信息提供支持。开展中国图书馆合作交流是一项互惠互利的措施。中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分享,可促进双方图书馆共同发展。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管理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现行的管理服务水平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积极有效地与国际先进图书馆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都是大有益处的。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窗口,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通过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使读者感受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欣赏多元文化的美感,感受多国文化的内涵,陶冶读者的情操,升华读者的情感,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兴趣,进而实现整个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

  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使全球高校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不例外,国际化、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建设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快速实现国际化是加快图书馆与世界文化接轨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加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加快图书馆国际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分享交换图书资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既简单又方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图书资料的分享弥补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短缺的情况,丰富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的馆藏数量。

  高校图书馆实现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人才的交流合作,使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重新塑造自身形象,增强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更规范的环境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外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都是一流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邀请在图书馆行业有丰富从业实践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学习、沟通和交流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未认识到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沿用的基本还是先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校办校管的管理方案,没有建立统一管理程序。建立专门的图书馆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机制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对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管理,协调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信息文献资源的共享有着重要意义。总之,科学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能够保障文献材料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时效性,激发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步伐,与传统文本资源相比,电子信息资源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文献检索需求,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可与国外高校图书馆达成网络资源共享协议,使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下载外文文献,补充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制订科学的共享制度,才能真实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寻求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互补。第一,高校图书馆应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争取在多方面实现交流合作,国内高校图书馆还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发展经验,以本馆的特色馆藏为基础,与教学科研的方向、特点和信息种类相结合,构建本馆特色信息资源库。第二,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图书馆馆员,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第三,加快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信息资源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数字资源库,实现数据库的国际化标准化。第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图书馆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图书馆项目研究。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图书馆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在合作的基础上完善自己,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国际合作交流。

  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建立高校图书馆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为信息共享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立足实际,更新服务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推进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开拓空间。

  最高法院副院长陶凯元,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上海市副市长赵雯,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出席仪式并为基地揭牌。

  近年来,中国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2013年全国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一、二审案件已超过11万件,成为全球受理知识产权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一些在国际上属于前沿领域的新类型知产案件,以及与其他国家法院、司法机构受理案件存在关联的知产案件已经越来越多。仅在上海,历年来就受理了不少具有国际影响的案件,如北京锐邦涌和科贸公司诉强生公司垄断纠纷案、诺基亚公司诉上海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美国圣莱科特公司诉华奇公司等侵害商业秘密和专利纠纷系列案、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诉美国高通公司等侵害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2013年12月,最高法院批复同意在上海成立“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并明确此举旨在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验丰富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畅通交流渠道,拓宽交流领域,丰富交流内容,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坚持中国特色,贡献中国经验,有效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陶凯元表示,此次成立“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是最高人民法院促进知识产权审判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制度创新,意义重大而深远。基地不仅是中国法院了解和获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展示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中国法院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平台。

  此外,有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扎实前进,大大激发了全民创新热情,有力推动了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也切实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基地的成立和建设,体现了真诚、开放、合作的态度,将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和透明度,助力国家经济外交和司法合作。

  记者了解到,知识产权工作在上海一直备受关注。2012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的未来10年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上海高院先后接待的曾任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首席法官雷德、美国知识产权人协会代表团、英格兰及威尔士上诉法院知识产权法官罗宾・雅各布爵士、韩国专利审判院院长李在薰等国际知名人士,均对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分别在2008年度、2010年度的《“特别301”报告》中指出“上海司法系统官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愈来愈多的外商选择在上海提起知识产权诉讼”、“产业界人士向来认为上海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总体情况中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具有很强的公信力。2012年,上海高院民三庭(即知识产权庭)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中国)保护奖”。

  实际上,上海法院在承办国际会议、开展国际交流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005年9月,上海高院曾成功承办了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的部分会议,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代表参会。同时,受最高法院委托,上海高院每年承办一次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此外,上海法院选派法官先后赴美、德等国进行培训,目前已拥有一批外语、法律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此次成立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重在打造“适应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需要的平台”。基地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最高法院和上海高院相关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协调、指导基地开展重大国际交流项目。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报审批立项等工作。

  基地将在最高法院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紧紧围绕法院的中心工作和外事工作总体规划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充分发挥“平台效应”,整合资源优势,不断拓展知识产权司法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陶凯元对基地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四点希望。首先,要强化机制建设,尽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与国外司法机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的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其次,要强化国际视野,打造适应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需要的平台,深入开展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知识产权司法交流合作,充实精通知识产权法律与外语的国际化人才。再次,要强化司法特色,拓展知识产权司法交流广度与深度。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需要出发,选择交流议题,从议题的多样性、参与者的广泛性,拓展知识产权司法交流的广度;从议题的专业性、前瞻性、参与者的专业性,拓展知识产权司法交流的深度。最后,要强化品牌效应,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基地。力争通过开展更多的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基地的品牌效应,使之成为能吸引全球知识产权领域有影响力人士乐于参与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崔亚东表示,上海法院将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地建设发展好“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努力发挥基地的功能作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发挥基地的窗口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成果,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培养高素质知识产权法官和人才,不断提升上海法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1、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北省是环绕京津的经济大省,河北省自身经济的发展对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河北省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程度低,国民经济体系仍然依靠高能耗、重污染的第二产业支撑,与此同时其工业技术薄弱,缺乏高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中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等比重很低并且发展缓慢,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人才争夺白热化。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世界各国在争先恐后的加强国际优秀人才的交流。同样,国内发达省份也在制定各种有力措施积极促进国际优秀人才交流。河北省如今面临着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不对称、高科技人才缺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还缺乏一套完整的人才交流和人才评级体系。

  3、河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分布和人才分布不均。在河北省总体人才相对缺乏的情况下,石家庄、廊坊和唐山依靠其自身的地理优势或者政策优势吸引了河北省的绝大部分国际优秀人才,这使得河北省的国际优秀人才分布严重失衡。

  1、政策的支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才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在京津冀区域内外逐步做到人才的一体化,在人才开发和应用上加快政策衔接、资源共享、服务联通、市场互促,逐渐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协调机制和“人才开发与使用共同体”。

  2、新一轮资金和就业潮的到来为河北省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目前,河北省围绕国家重点投资方向,把战略发展目标与国家投资导向及央企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谋划涵盖战略性信息、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总投资4万亿元的重大项目约有260个,为央企在河北投资兴业搭建了有效载体。

  (一)渠道单一。目前,河北省国际人才交流仍然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在人才交流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应更多的发挥在人力资源配置中。河北省的国际人才交流方面,交流渠道单一,已经不能满足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国际人才交流的需要。

  (二)领域狭窄。河北省国际人才交流仅仅局限于个别的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国际人才的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这种小范围的国际人才交流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河北省如此大规模的国际人才缺口。

  (三)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河北省对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国际人才交流上的投入不足,无论是政府的财政投入,还是企业或者高校的投入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的国际人才交流。

  (一)美国。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自始至终都把争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美国的方针是在全球范围内,网罗英才。最典型就是美国硅谷高科技人才圈的形成,在硅谷工作的外籍科技人才比例就达到了33%,而最为明显的就是在计算机行业的高学历人才中,国际人才所占比例高达50%。

  1、政府促进人才交流。不断修改移民法。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不断修改移民法,目的就是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截至目前,美国已经同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将近上千个科技合作协议,利用他国的资源为自己服务。

  2、加大教育投入。美国格外注重高科技人才的交流,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引进的物质以及高端项目研究开发投入。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用重金吸引大量国际优秀人才,专门设立了针对高端人才的各种基金和奖项,美国许多高等院校对海外的高科技人才提供优厚助学金、奖学金和优惠贷款等方式以此来吸引科技人才。

  1、武汉市于2009年启动 “3551计划”项目。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的三年时间里,武汉市政府总共拿出4.5亿元,用于引进和培养将近50名在科技方面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秀人才。

  2、此后武汉又推出了“511黄鹤英才计划”,即从2010年到2015年五年的时间,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出100名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或领军人才,1,00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3、武汉市另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开辟了绿色通道,包括:一是努力打造“华创会”品牌。“华创会”作为湖北省加强国际人才交流的一个标志,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二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在武汉建立留学生创业园为主的创业示范基地为例,并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开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交流与绿色服务通道,从而提供便捷服务,以达到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业发展进而优化人才结构;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对来武汉创业发展的海外人才简化出入境审批手续,优化配偶子女的入户定居,以及优先解决子女的入学问题,同时减少创业企业的税收等。

  美国和武汉在国际人才交流方面给了河北省很多经验。首先,在人才交流上不仅单纯的靠政府力量,企业和高校都应该积极参与,三者共同努力,为河北省的国际人才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次,人才的交流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河北省产业升级,重点交流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方面的国际人才;最后,对国际人才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包括加大财政的投入、简化国际人才的出入境签证手续,并在住房和子女教育上在合理的前提下尽量给予满足。

  正是由于河北省在国际人才交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致使河北省在国际人才交流方面的竞争力较低,所以对河北省在国际人才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主动和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河北省在国际人才交流方面的效率。

  (一)拓宽交流渠道。河北省的国际人才交流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就当前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河北省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人才交流,通过国际人才的交流,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国际人才交流的新渠道,在积极发挥官方在国际人才交流作用的同时,注重民间组织在国际人才交流中的作用,不断创新国际人才交流渠道。

  (二)搞好试点工作。河北省的国际人才交流起步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发达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首先必须做好试点工作,挑选河北省重点领域和特色方向,由点及面,逐步扩大国际人才交流的范围。做好试点的带动作用,最终形成人才交流的规模效应。

  (三)加大资金投入。将人才交流方面的资金纳入资金预算,主要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等,积极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做好人才引进后的工资福利、家属安置、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者高校,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才能保证河北省国际人才交流的顺利进行。

  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国际人才的作用,与时俱进,坚持人才优先的战略,把促进人才的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加快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

  [1]王建强,王元瑞,浏玉芝.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发展策略[J].河北学刊,2006.26.2.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1985年,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全国性的专门从事人才交流的民间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国际间人才交流活动,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工业、农业、财经、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协会的主要业务包括:聘请各类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组织外国友人到中国考察、培训、实习;实施针对中国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境内外培训项目;组织各类国际间研讨、交流活动,为中外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经贸合作提供中介服务。

  协会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目前,协会已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24年来,协会积极挖掘国际智力资源,筹集引进国外智力资金,开拓国际智力引进渠道,通过组织派出和引进工作、举办重大国际人才交流活动等形式,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重要渠道和窗口。由其承办的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哈佛大学培训项目)”、“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培华项目)”、“SIDA项目”、“AOTS项目”以及与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合作中心开展的合作项目等已成为引进国外智力的知名品牌。

  《国际人才交流》: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作为政府引导下的民间引智机构,从成立之初就以民间机构的身份开展了人才交流工作,请万主任回顾一下当年的历史。

  万:我国新时期的引智工作奠基于同志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七·八”谈话。“七·八”谈话在强调引进海外人才工作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同时,也确立了政府在新时期引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983年9月,即“七·八”谈话之后两个月,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成立,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其下属的办事机构中央引智办负责。至1985年,通过中央引智办渠道引进国外专家1100多人,派出培训3100多人。但中央引智办在开展对外交往和联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引智产生的效益逐渐被重视,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开辟引进和派出的渠道,出现多头对外、口径不一的问题;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对等”,而国外从事人才交流的主体多是中介组织、企业或个人,以中央引智办名义出现,很难找到相应的合作机构;当时一些未建立外交关系的“特殊国家”(如以色列、韩国、南非等)拥有我国急需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外交关系,政府无法出面开展对这类国家的引智工作。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央引智办提出成立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协会名义统筹对外,中央引智办主要负责对内协调。在政府引导下的民间国际人才交流格局由此形成。

  《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成立后,是怎样以民间机构的身份开展工作的,非政府的身份又如何推动了人才交流工作的开展?

  万:以我们与以色列开展人才交流工作为例,自1985年协会成立至1992年中以两国建交,通过协会这个非官方的渠道开展了大量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1985年5月,以色列农业部规划局局长波哈瑞里斯以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授的身份来华,推荐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合作中心(MASHAV)作为中以两国智力交流的渠道。1992年中以建交后,MASHAV与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开始合作交流。

  MASHAV是以色列为向世界推介其优势领域的先进成果而设立的。成立半个世纪以来,该中心培训了140个国家的近20万名学员,同时面向全球在以色列较先进的领域进行许多示范项目。

  《国际人才交流》:时至今日,协会与以色列MASHAV的合作深入而广泛,请总体介绍一下双方的合作历程,和一些具体的培训项目。

  万:1992年中以建交后,MASHAV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开展合作交流17年以来,有60多位以色列专家来华讲学,中方有200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班;中国技术、管理人员赴以培训的有600多名,专题涉及“奶牛饲养”、“污水处理”、“水资源管理”、“西部地区旱作农业”、“流沙固定与节水技术”、“防风治沙”、“特殊教育”等众多领域。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的杨汉远曾于2007年6月赴以色列参加了为期14天的荒漠化治理培训,这对他所做的关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石漠化的课题颇有助益。同时,MASHAV项目也带动了中以两国在相关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与经贸合作。

  2007年10月,我们双方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了合作15周年纪念会,时任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齐皮·利夫尼参加了纪念活动并致辞。以方对双方多年的合作也给予了高度肯定。2008年11月5日至9日,中以两国在陕西杨凌农高会期间举办了中国-以色列农业合作周。

  万金发主任介绍,一些传统特色项目,具有合作机构层次高、形式内容有特色、外方资助力度大等特点,历来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服务引智的重要手段和自身事业发展的主要基础。协会一直积极服务于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国际人才交流》: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哈佛大学培训项目)已经成为引智系统的品牌项目,请万主任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果。

  万:1998年,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的引荐,时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与香港新世界集团郑家纯董事总经理签署了“中国政府高级公务员培训计划合作协议”,由新世界集团每年出资30万美元,资助中国内地12名高级公务员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培训。2008年,新世界集团将每年的资助经费增加到80万美元,学员名额增加到20名。

  这个项目要求学员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学员需要参加哈佛大学的面试,由哈佛大学最终确定录取人选。从1998年开始截至2009年 9月,共有135位高级公务员参加本项目,其中省部级领导35人。

  现任商务部部长曾于2003年参加了哈佛大学的高级行政管理项目,他高度评价了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案例教学,说双边和多边的模拟谈判让学员学到了应对复杂局面的方法与技巧。

  《国际人才交流》:培华项目,即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的学员主要来自内地“老、少、边、穷”地区的决策层领导干部,请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果。

  万:1982年4月26日,李兆基、、郑裕彤等一批香港各界爱国人士投资兴办了香港培华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这一非营利性培训机构,以协助内地培训专业人才。培训内地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决策层领导干部是培华基金和协会在合作中产生的共识,也与国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一致。自1994年7月至2009年8月,培华项目已经举办了57期,共培训学员2280名。其中部分班次为少数民族班,曾经参加过培训班的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巴桑顿珠对项目评价很高。

  在这些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协会不断结合实际开展新的培训项目。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中央部委高级公务员培训(VISA)项目第一期的赴美培训,这个项目针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开展深入研究,对我国金融体制建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国际人才交流》: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班专门针对内地工业企业的高、中级管理、技术人员,请问这个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班选择香港作为培训地点,有怎样的着眼点,成效如何?

  万:截至2009年7月,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班已举办75期,培训学员2700名。培训班由协会、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合举办,管理类培训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全面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另外还有技术类培训班。

  赴港培训主要是为了可以尽快地实现学以致用,时间短、见效快。如重庆川仪流量仪表分公司的董兴华就针对公司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并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生产效率提高了44%,流动率提高了33%。

  万:SIDA项目是典型的专业技术类培训。SIDA即瑞典国际开发合作署,SIDA项目每年有几十个子项目,包含了建筑、环境保护、能源、电力、水利、交通等诸多领域。从1988年我们开始合作,协会负责为每个项目推荐2-4名候选人。这个项目是一个国际化项目,要求学员的专业对口,英语水平较高。

  连续3年实施的“百名矿长”出国培训项目直接为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服务,先后派出百余名矿长、安监人员分赴南非、澳大利亚培训,并组织9批55人次外国煤矿安全生产专家到我国各煤炭生产大省进行技术交流,3000余名矿长和管理技术人员参加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一些煤矿的伤亡事故率明显减少。

  《国际人才交流》:开展各个领域的专门研讨会是协会引智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如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等,请您介绍一下研讨会的情况?

  万: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简称中工会)是协会承办的一个品牌项目。中工会邀请美国知名企业的专家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的专家进行交流研讨,以拓展中美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自1993年以来,中工会已举办了7届,与会美国专家479人,中方专家1386人,共提出846条政策性和技术性建议,得到了同志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美方专家蔡焕堂提出的“转炉溅渣补炉技术”以提高炉龄的建议在宝钢、武钢、鞍钢等企业实施后年创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

  2003年非典疫情凸显了政府应急机制和经验的欠缺,协会自2003年开始已组织了5届政府应急管理研讨会,邀请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主席Harvy L.White教授、美国休斯敦市应急中心主任Donald K. Hollingsworth先生等专家24人(次)来华,全国从事应急研究与管理的学者、政府官员等约2300人参加了研讨会。

  《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在积极开展智力引进的同时,近年来也开始了智力输出方面的工作,请问进展怎样?

  万: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协会在智力输出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2006年,应斯里兰卡官方要求,在北京先后组织了两期(每期14天)专题研讨班,为其财政部预算司培训了28名司、处级官员,获得圆满成功。斯里兰卡驻华大使亲临研讨班,并在亚洲博鳌论坛期间向斯里兰卡总理汇报了该项目情况。

  从2007年开始,协会为尼日利亚中央银行和空军系统分别组织了3期电子支系统和信息技术改革的研讨班和培训班,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中国银联等多家机构的专家为其进行了课堂授课,尼日利亚驻华使馆公使Awosanya先生还亲临培训班的结业仪式。

  《国际人才交流》:马可·波罗奖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与美中人才交流基金会共同主办,旨在表彰为中美人才交流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以及一些著名国际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曾获此殊荣,请问这个奖项对协会自身的意义何在?

  万:自该奖项创立以来,已有50余人荣获该奖。近年来,先正达公司全球董事会主席唐耀廷(Martin John Taylor)、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戴颐安(Ian Davis)、亨氏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孙博廉(William R.Johnson)、固安捷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凯泽(Richard Keyser)等企业界人士先后荣获了该奖项,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奖项感谢他们在人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贡献。而且这个奖项也有益于协会寻找更多的智力资源,寻求更多的支持,扩大影响。

  《国际人才交流》:截至2009年6月底,由协会负责管理、建设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已拥有地方市场25家,人才市场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万:协会作为政府引导下的国际人才交流中介组织,主要是引导人才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业务,这是对国家引智工作的重要补充,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近两年,人才市场的国际业务有了新进展,人才培训、国际交流、人事服务等业务不断拓展。

  19世纪70年代,波兰学者、语言学家库尔特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在其相关的着作中,相对理论语言学来说,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虽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各学者普遍认为其指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而非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语言学曾被定义为语言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性应用研究,如翻译学、辞典学、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学等方面,也包括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外语教学及第2语言教学等学科应用领域。

  国际文化交流是依赖于语言这个媒介,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当前的信息网络的国际化,对于应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由于全球信息资源大多以英语作为主存储媒介,因此,英语在整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凸现。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掌握自己的母语外,还需要掌握电脑语音和英语。也正因此,赋予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更多发展空间和保证。全球化带来语言界英语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凸显了应用语言学的的学科作用。

  据一份官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汉语作为应用领域、范围最广的一种古老语言而存在着。由于汉语言历史悠久,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及语言意境,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汉语拥有着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是新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必须用语,更让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及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心灵清明”,从语言源流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典籍“清明”这一词汇中来,这一例子就形象说明了汉语言的独特文化魅力。

  在当今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际的工具必不可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根基。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化促使了语言多样化的形成,在各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各语言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化为可以互相交流的符号,从而达到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当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我们常见的如书刊、报纸、影音数字出版物等,并且具有与之呼应的通讯系统和对应的符号及信号系统。综观世界,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基本工具与载体。例如,我们汉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用语之一,因此,中国法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主要工具语言。

  世界全球化的形势,使得各领域的交流扩大也形成了语言的多样化。各种语言通过计算机的处理转换为可交流的符号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现在通用的传播媒体,从电视到电影,从广播到报纸书刊及音像出版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符号信息系统。任何一项传播与交流都是依据语言为载体。

  母语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工具,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对现代化语言理论和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语言教育工作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经济实力强国,其首先必定是一个语言文化强国。应用语言学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了应对当前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除开不断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人才外,还要不断培养外国语言人才。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仅局限于对语法、句章、词汇等的分析、举例与教学,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际交往与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的输入与学习还远远不够。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语言作为一中符号知识来进行传授与学习,而没有认识到语言的外部文化信息,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交流地位,使得人们在语言的学习中往往是抽象的、索然无味的,对语言却没有具体的感性认知,一旦接触到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总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外语教学仅围绕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是不够的,只有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语言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首要前提是树立国际化的教育意识。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牢牢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互派留学生的简单交流合作上,更重要的是对各国和各地区的先进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吸收和借鉴,“洋为中用”,并进一步谋求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民办高校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吸收与借鉴他人经验上有着强大的优势,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吸收和借鉴。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保障是完善制度建设。我国民办高校的立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法制体系还不十分健全。虽然相继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但从实际执行效果上看,还存在立法滞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无法落到实处等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在立法与执法层面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民办高校自身也要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运行基础是加强师资建设。民办高校要想应对国际化趋势,就应该在吸引创新人才、优化教师队伍上下工夫。由于优化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持续发展计划,建立有助于教师发展的培训体系。就教师个人而言,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具有国际意识和现代知识,转变自己在传递知识方面的角色和行为方式,重新锤炼自身的素养。民办高校在把本校教师送出去的同时,还要把国外一流教师请进来。这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条件是拓展经费来源。从对一些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所作的调研来看。靠学生缴纳的高额学费依然是民办高校维持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学费不能无限制增长,校际之间的竞争、社会世俗的偏见等原因导致学生报考民办高校的数量逐渐减少,政府补贴又微乎其微,这些综合因素导致部分民办高校出现运转困难、经费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办高校多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靠银行借贷来缓解;二是为了获得运转经费而设立“公司”,借以盈利。但这些措施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高校要想突围就需另辟蹊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国内外的产学合作,吸收大量的外部资金。目前中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较为薄弱,利用高校的研究能力和资源与企业合作,可以实现多赢,既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品升级,又可以提升民办高校研究能力获得大量资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且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我国政府应加快产学合作的制度建设,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造有力的法律保障。